找到相关内容192篇,用时10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六朝形神之争

    生时所行善恶,皆有报应。故所贵行善修道,以炼精神不已,以至无为,而得为佛也。”当时人们将精神当成佛教因果报应的承当者,这种情况直到东晋时鸠摩罗什的弟子僧叡才发现其中的问题。他以为缘起性空的“识神”同传统的“神”不是一回事。 总之,中土的诸如“精神”、“精灵”、“魂神”、“识神”、“魂灵”等称呼,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不灭的灵魂或精神,与印度佛教所讲的补特伽罗或佛性我不是同一个概念。前者具有实体的性质,而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3278263.html
  • 悟真直指

    性、元情、元精、元神、元气之五元。在后天,则为游魂、鬼魄、阴精、识神、妄意之五物。五元具有仁、义、 礼、智、信之五德;五物具有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欲之五赋。五行全者,先天后天,混合攒簇,以五元而统五物也。...金鼎玉池,喻修真之道,以刚柔为体也。人心属离,离本乾体,即金鼎也。具地二之火为灵知,乃坤家柔顺中心之物,即本来之良能也。人心本来空空洞洞,虚灵不昧,因交后天识神,借灵生妄,见景起尘,随风扬波,无有一时停息。...

    张伯端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4390911.html
  • 有关佛性答问

    体如如绝修证,道人到此须推详,莫把识神来错认。”后来人们情见深固,妄想日多,于本来面目,难以契合,于是禅师们便各出手眼,或参话起疑,或即境示人,或当头棒喝,或机锋逼拶,莫非使人于识情不行处,亲自领悟无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2239230.html
  • 如何了生脱死

    阿赖耶识成为业种子,人的自性种子,由于受名言种子和业种子熏染,并以此为增上作用,形成亲因缘业识种子(也就是识神),于中有阶段,因为业识种子力量的牵引,一遇有可趣之增上缘,于刹那间即趣于增上缘中和合而生,中...

    邓俊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1342206.html
  • 徐恒志居士:学佛随笔

    聆音察言者,世人名之曰聪明。夫聪明有正有邪,故作恶为非者,每多聪明之人,以其根尘相对,识神分别,终是迷妄颠倒,遂致利用聪明,入恶而不自觉,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也。智慧则不然,纯正无邪,现量之境,离诸分别,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4742862.html
  • 心丰居士序

    空(人空法空)理,修般若行,割断这些葛藤,那末这棵常青大树,才可愉快的得到解脱。   十,自识何以能变现? 心对境而了别,叫做识,又称心识,也叫识神。>五说:“识以了境为自性”,这就是说明它具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52743702.html
  • 六祖《坛经》“净土说”辨析一、关于《坛经》的误解

    夫法外之异见易除,法内之异见难涤。兹氏所谓谤菩萨藏,说相似法也。净土法门,如大小权实诸疑,皆自外来者也。胥徒入境,望为敌国、壁垒虽坚,而亦可攻。唯认自性弥陀、唯心净土者,以虚妄识神为自性,以胸中缘影当...

    吕建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3151330.html
  • 心、性何指?

    境界“梵我一如”中的我即是这个阿特曼。又如破瓦法(即迁识法)中,识神也是从心轮中出去的。因此,心、自性清净心、如来藏,名异体同,要追寻它须到肉身心中去。   3、心的体用   由上可知,心之体不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04353186.html
  • 禅宗行者开悟的次第

    不管现什麽相,都是潜在的习气反射。   通达以後,回念去住本是一如,如果脱困以後一去不还,就如道家所谓的「羽化」了。识神离开身体不回来的话,就是阿赖耶识不执取色身,人身就死亡了,神识去某一天界後,肉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5054562.html
  • 大唐西域记传说故事之研究

    ,2000年第3期。  简圣宗:《"只可骨被王留,识神未必留也"-从与高昌王对话看玄奘的行谊》,《中国语文》545期,2002年11月。  龚山平:《业报轮回思想伦理意义》,《法音论坛》,2000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55155508.html